首页 > 走进苏州 > 苏州地情故事

说古道今 | 叫卖声里的旧时光

时间: 2024-07-01 02:14 来源: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(市方志馆) 访问量:

我是50后,已经步入古稀之年。现住吴江区松陵街道,虽然住在25楼,但马路上电动三轮车小喇叭里“阿有旧格手机、冰箱、彩电、洗衣机卖脱”的叫喊声,声声入耳,由此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。

我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,乡下的风土人情、传统习俗都融进了我的记忆中。尤其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叫卖声、日常用具的修理声,每每想起,都会使我有着一种梦回境地般的怀念。

毛豆换豆腐(大素产)

清晨,“豆腐,豆腐,阿有毛豆换豆腐(大素产)”的叫卖声在村里响起。卖豆腐的人边吆喝边敲着梆子,村民们一听就知道换豆腐的来了。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,卖豆腐改挑担叫卖为踏三轮车叫卖,90年代起改为电动三轮车。卖豆腐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,卖豆腐的工具从人力车(担)转变成电动车。但是,“毛豆换豆腐(大素产)”叫卖声却始终没有改变。

卖棒冰

20世纪5070年代,夏末初秋都能听到“呃,光明牌赤豆棒冰要伐”的吆喝声,卖棒冰的人推着自行车走村串户下田间,“光明牌赤豆棒冰,5分洋钿买一块!”“阿要卖棒冰!崩崩硬嗰光明牌赤豆棒冰!”20世纪60年代的家长们,特别是孩子们的妈妈,下田劳动时,总要在口袋里放上几毛钱,如果听到卖棒冰的人来了,即使有百余米的距离,也要急急忙忙奔上来,去追赶卖棒冰的小贩。生怕自己的孩子羡慕其他孩子而“看吃”。那个年代,谁家孩子的手里拿着一块光明牌赤豆棒冰,足以在小伙伴面前显摆、炫耀。20世纪90年代初,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,卖棒冰的吆喝声逐渐消失。现在一些大的景区,仍旧可以买到以前的赤豆棒冰,但昔日的棒冰,身价已经是今非昔比。

卖百草梨膏糖

20世纪5060年代,农村常有跑乡来卖百草梨膏糖的人,民间俗称“小热昏”。卖梨膏糖的人,身边放一副四脚架,上面放一只小木箱,内装梨膏糖,箱盖上摆一块说书先生用的“醒木”;又说又唱,说唱的内容多是时下新闻与小道消息,以此聚拢人气,借机推销。据2020123日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》记载:“‘小热昏’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,是伴随着梨膏糖产业的兴起而产生的。卖梨膏糖的人自称‘小热昏’,意思是自己在发昏说胡话,官府不必当真。”现在村民咳嗽时,买个生梨放点冰糖,在煤气灶上蒸煮后服用,实质上就是土制的梨膏糖。

生铁补镬子(汤罐)

20世纪80年代以前,乡下人普遍使用铁锅炒菜、做饭。镬子经过长时间的烟熏火燎后,难免会出现沙眼状的漏洞,漏水透烟,如不及时修补,泥洞会不断扩大,无法使用,因此生铁补镬子应运而生。记忆中的生铁补镬子,有摇船兼跑乡的。一只小船就是生铁补镬子师傅的家,每到一地,小船停放在生产队的船棚里,补镬子师傅把担子挑到比较空旷的场地上放好,然后手里拎着一把钳子,边走边吆喝:“生铁补镬子,生铁补镬子!”开始补镬子前,师傅要把镬子平衡固定,先用铁片刮子把镬子破口的脏物刮干净,这样补上去的铁水更容易与镬子破口相融合。破口清理干净后,只见师傅左手将那块卷成圆形的厚布往砻糠灰里捏一下,布块上留下一层灰,再用右手钳子夹着勺子往容器里舀一点铁水,眼明手快的师傅立即把勺子里鲜红的铁水倒在有灰的布块上,并迅速将布块移到镬子底下,对着镬子的破口处往上顶,这时铁水经过低温已成软铁,师傅的右手拿着那圆柱的黑布在镬子里面使劲往下按,直到与镬子里面的锅体一样光滑平整。镬子补好后,师傅要在补上去的地方抹上一层烂泥,据说这样会使补上的缺口更加牢固。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,村民逐渐开始使用搪瓷和不锈钢炊具,生铁补镬子这一职业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。

补碗匠

20世纪5060年代,村民家里吃饭的碗,不小心打碎后,绝大多数要小心翼翼地把碎片捡起来,专门存放保管,等到补碗匠来村里拿出来修补。从年长的村民那里了解到,那个年代,补碗匠多是江西人。俗话说:“没有金刚钻,不揽瓷器活。”补碗匠的工具,主要有一把很细小的金刚钻、一个小锤、一把镊子、蚂蝗攀、白色瓷釉泥等。师傅补碗、盆和瓷盘时,先从工具箱里拿出一把小刷子,先把碎片的四周轻轻地刷了一会,边刷边用嘴巴对着碎片不停地吹,主要是将碗瓷的细末和灰尘清理干净。然后用一根像扎底线一样粗细的绳子,等到他把碎片拼凑好,就用这细绳把它反复扎紧固定后,就用小巧精致的胡琴钻使劲来回拉动弦弓,在裂缝的两边对应钻洞,接着用蚂蝗攀嵌入事先钻好的小洞口,再用一把很小的锤子轻轻地把铜钉子铆进小洞里面,最后在裂缝处抹上白色瓷釉泥,破碎的碗就补好了。

修洋伞、油布伞

20世纪70年代前,城市和乡村,都能听到“阿有坏嗰洋伞、油布伞修伐?”在经济基础薄弱的计划经济时代,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修的。那时使用的纸伞还是油布伞,都是用竹子做伞把和骨架,日子久了伞顶破裂,骨架容易折断,坏的雨伞是舍不得扔掉的,常常需要修补。修伞顶比较简单,在破洞处贴上一块布,再涂上桐油。那个年代,撑出来的油布雨伞,伞面上有几个补丁是不足为奇的。修洋伞在20世纪70年代末逐渐消失。

“阿有旧货换铜钿、阿有坏格洋瓶、碎玻璃、破布头、旧棉花换铜钿?”“阿有肉骨头、牙膏壳子、鸡黄皮、甲鱼壳、长头发换铜钿?”“磨剪刀嘞~戗菜刀!”“修棕绷,阿有坏个棕绷修啊?”“阿有坏套鞋修呃?”“箍一桶一哦!”……叫卖声声,声声叫卖,这些经历了无数代人的叫卖声,有的已经自行消失,有的叫卖内容与时俱进,有的还在靠少数人艰难地生存着。

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

拟稿:原创作者投稿

审核:市地方志办编纂处

发布:市地方志办秘书处

相关文件: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