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到苏州旅游,无意中走进“苏公弄”,见“苏公”两个字,或许会让人禁不住想到苏东坡,也会禁不住好奇苏东坡与这个巷子有什么前缘。
苏公弄位于定慧寺巷中段北侧,南出定慧寺巷,北至干将路,宽约3米,长约40米,为了纪念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而命名。
苏东坡(1036-1101),名轼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、苏仙、坡仙。
苏东坡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后,曾在开封、杭州、密州、潮州、惠州、常州等地任职,却未在苏州做过官。但苏东坡在苏州有两位莫逆之交,其中一个就是定慧寺主持僧守钦。这里给了一个仕途坎坷、放荡不羁的豪放文人不少的温暖情怀。
“啸轩”的由来
宋哲宗元祐六年,苏轼任职杭州,与当地定慧寺的海常禅师交好,后来听说苏州也有一座定慧寺,就决定前往探访,结果与住持守钦禅师一见如故,甚至为他在寺内修造了居所,命名为“啸轩”。
《(乾隆)元和县志》记载:
“定慧禅寺,在双塔寺西,初名西方院,本双塔之子院也,宋祥符中赐今额,始贰于双塔寺。僧定钦与苏长公善,公游吴,于竹下构啸轩待之。及谪惠州,使其徒卓契顺寄诗慰安,公书《归去来辞》以遗之。”
苏东坡每到苏州,多宿于定慧寺,并与寺内颙禅师、守钦禅师相见恨晚、论诗参禅,《定慧院颙禅师为余竹下开啸轩》一诗便由此而来。
《定惠院颙师为余竹下开啸轩》
啼鴃催天明,喧喧相诋谯。
暗蛩泣夜永,唧唧自相吊。
饮风蝉至洁,长吟不改调。
食土蚓无肠,亦自终夕叫。
鸢贪声最鄙,鹊喜意可料。
皆缘不平鸣,恸哭等嬉笑。
阮生已粗率,孙子亦未妙。
道人开此轩,清坐默自照。
冲风振河海,不能号无窍。
累尽吾何言,风来竹自啸。
归去来辞
北宋哲宗绍圣二年(1095),苏东坡再度被贬至惠州(今属广东省),苏州定慧禅院定钦禅师写了长信和书法《拟寒山十颂》诗,派徒弟卓契顺专程送到惠州,表示安慰,让苏轼大为感动。苏轼问卓居士有无需求,卓居士回答“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,若有所求,当走都下矣。”苏轼当场写了幅陶渊明的《归去来辞》相赠。
清吴式芬《捃古录》卷十二记载:
东坡书《归去来辞》,行书,江苏吴县,绍圣二年三月二日书。
返程时,卓契顺居士特意择道江西,把《归去来辞》留在了陶渊明故里,他认为这才是对这幅墨宝最好的安排。
苏公祠
明宣德五年(1430),苏州知府况钟重建该祠。嘉靖时(1522-1566)绘苏东坡像于祠中,将他手书《归去来辞》补壁,称为“苏公祠”。所在小巷取名“苏公弄”。后来,由于祠堂失修,胜迹几近湮没。清道光十四年(1834),时任苏州按察使李兰卿提议并捐俸资重新修葺,盖亭奉碑,名为“苏亭”,许多文人墨客纷纷题写书联。可惜的是,咸丰年间遭遇战火,苏亭、苏公祠及《归去来辞》碑刻尽皆损毁,直到光绪年间重修。双塔碑廊的“李超琼重修苏公祠记”碑,碑刻记述了光绪年间发起重修苏公旧迹的缘起及过程。
《李超琼日记》记载:
早起,诣苏文忠公祠,祠在定慧寺后,屋仅三楹。后有小圃,有池,有石啸轩在其上,西廊有文忠石画像。而皆荒凉芜秽,不堪入目,与筠庄、镜之谋所以新之。
在历史上,苏公弄也发生过一些变化。它的东侧在晚清时为贡院,北段西侧是辟疆小筑旧址。在《苏州城厢图》中标有苏公祠、贡院,但未标苏公弄;《吴县图》里也有路标,但未标弄名。20世纪60年代,苏公弄曾改称双塔弄,到1980年又恢复了旧名。
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
拟稿:市地方志办秘书处
审核:市地方志办秘书处
发布:市地方志办秘书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