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十全街
西起人民路
东至葑门路
2004米
因有十口古井原称“十泉”
十全街
衣食住行是生存必备基本要素,全面小康后,这些已经不是问题。文化环境积淀,文化的厚重,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。文化底蕴不是用钱能买到的,大家都知道文化的重要,又常常被忽略了,但它和阳光、空气与水分一样,时刻浸润着人们的心灵,陶冶人们的性情,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,以至于他的一生。
▲彭定求、彭启丰故居
谁都知道十全街上的彭家,在清代近三百年的科举考试中,出过2个会元与状元,1名探花,另有14名进士,31名举人,7名副榜,副贡生达130余人。由此可以想象彭氏大厅里“人间文福无双品,昭代科名第一家”之联的盛势。
百年前有一天,乾隆“南巡”驻跸十全街附近的织造府,乾隆皇帝静静地坐在行宫书房内,彼时,这位文才武略的皇上,到底想些什么,至今恐怕没有人知道。但有一个事实是存在的,这条街上豪门巨屋,深宅大院,鳞次栉比。乌鹊桥至人民路三元坊段,宋名孝友坊,范成大《吴郡志》作“孝友坊,南园东巷”。彭家的彭德先是太学生,父亲是清顺治的进士,人称“吴中醇儒”的彭珑。书香门第成了名宦世家,十全街上的彭氏家族不仅让京城的官场知道了苏州的彭家,更让人知道了十全街的诗书风尚,这样风花雪月诗情画意的美誉,让姑苏城里的人们即使在百年之后讲起这件事情,多少也是一件让人感到难以释怀的佳话。
我们不知道乾隆当时想什么,也许他想起南园曾为吴越广陵王钱元璙治理吴地时,其子衙内指挥使文奉所创,花了三十年建成。规模之恢宏、建筑之精巧为吴中罕见。园中有安宁厅、思玄堂;清风、绿波、迎仙等三阁;清涟、涌泉、清署、碧云、流杯、沿波等亭;又有水榭诸胜景。成为文人墨客流连其间之地,把酒言欢。宋代文学家王禹称为长洲信时,常在这里携客醉饮,写下“他年我若功成后,乞与南园作醉乡。”宋大中祥符年间,知州秦义加以整修,经常在此大宴宾客。因此,京城曾流传一首讽刺意味的诗:“八年帷幌竟何为?更赐南园宠退归。”后来,南园成为朱勔的别墅。朱是为宋徽宗主办“花石纲”而受宠的,因而俗称朱家园。
又过了一百年,百年间,十全街的砖桥、吴衙桥、星造桥、带城桥、船场桥、乌鹊桥、福民桥、帝赐莲桥旁,棉织实业家严欣祺来了,国画大师书法家张大千、张善子、赵子云、萧退闇等也曾寓居于此……如果将他们一一梳理,一一排列,那将是一部多么厚重的文化史!在一条街上,聚积着如此众多的文化资源,在全国也是少有的。行走在苏州十全街上,在如此浓郁的文化氛围中生活着,如果不是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的话,决不会感到寂寞,决不会知识匮乏。相反,那是走在一条文化的长廊里,接受文化前辈的检阅,吸收着苏州深厚文化底蕴的营养。
百年后的一天,在秋风送爽的秋季里,在忙碌而繁躁的工作后,我时常会放下手头的工作,到十全街走一走,粉墙黛瓦的老宅院与现代商业文明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。忽然间,繁躁的感觉变为了悠闲,繁杂心情便静了下来。我们没有见到那些古代的文化大咖,但是,我们似乎闻到了他们的气息,沾染了他们的文气,踏着他们的足印。这是心灵的相逢与相遇,历经千百年风雨的洗刷,仍然感染着我们,仍然熏陶着苏州,这是文化穿越时空的交流,只有文化才有这么大的力量和魅力,能够把远古与现代相紧紧连接,讲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,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。
十全街
此时此刻,在十全街,我默默地感谢前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,感谢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者,这是留下的无价之宝,古建筑中的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,斑驳的墙壁上镌刻着时光的痕迹。这里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,昆曲、评弹等传统艺术形式在此生根发芽,绵延不绝。是民族的智慧,是厚重、磅礴、生生不息组成的真美。
漫步在十全街上,很是自然地就收敛起了忙碌的喧嚣,看着街边那些玉石店、旗袍样品,一缕一缕悄无声息的翠黛,让我们在尽善尽美的古街上,享受着博大深重的文化。正是这不言的壮美,吸引了无数文化人来此直抒胸臆。读着彭家彭启丰闲来常吟的诗,诸如“杨柳春风江上棹,杏花细雨酒家楼”;“疏风影动林捎月,宿雨凉生槛外山”;“钟动运沉山店月,林疏钭飐酒旗风”……这样的佳句偶联,其文采丝毫不逊唐宋风韵,让人在感叹中领略了江南文人的风姿绰约。
夕阳西下,整个街区被染成一片金黄,年轻情侣手牵手散步,享受着片刻的宁静与甜蜜。这种和谐美好的生活景象,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馈赠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。
十全街,简朴的生活方式和淡泊的心态让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事物,懂得感恩与分享。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,只有心怀平常之心,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本真意义。
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
拟稿:原创作者投稿
审核:市地方志办秘书处
发布:市地方志办秘书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