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莲花岛南码头上,我搭乘游轮,行至“西咀”码头上岛。沿着西咀公园、环湖林荫大道,漫步前往“三元府第”。
走进“三元府第”,堂中是清代“连中三元”钱棨的座像,四周墙壁上张贴的钱棨画像和他撰写的诗文。其中为新泾池家浜撰写的《总管庙记》的碑文以及挖掘“现身”的碑石。我仿佛来到钱棨祖宅遗址(东咀上),听村上老人讲“在莲花港的东滩发现过宅第基石,后被水冲淹,”仿佛看见“东渚湖边还造了石埠头……”仿佛看见“钱家府第大门上悬挂着,江苏巡抚汤斌题写‘奎壁凝辉’匾额”(相赠钱棨祖父钱中谐),仿佛看见“舟船泊在湖埠……”(见阳澄湖镇志)
钱中谐的孙子钱棨,从小读书就刻苦,常夜读至五更。到乾隆四十四年(1779)参加了乡试,得了第一名,解元;乾隆四十六年(1781)北上进京会试,继而殿试,都得了第一名,摘得了会元、状元的桂冠。解元、会元、状元,钱棨中了“三元”(见《阳澄湖镇志》)钱棨是清朝开国150年来(也有文章写“140”年)连中“三元”的第一位。
▲《公建总管庙序》碑
钱棨还在读书时,他父亲就到城里求名师教授,举家离开交通闭塞、与世隔绝的家乡莲花垛,移居苏州。古城“三元坊”家是钱棨的第二故乡。(摘自《相城文史》)
“三元府第”的移建是因为苏州市区道路建设需要,宅房拆迁。莲花岛人闻知,将钱棨府第的一砖一瓦,一椽一柱,原式原样,搬迁到莲花垛构建——“莲花居”。现易名“三元府第”。
走出“三元府第”,仍沿着环湖大道,前往莲花岛“忆园”。眼前宽阔的阳澄湖,湖波粼粼闪银光。白色的水鸟掠过湖面,飞向湖中央,层峦叠嶂的养蟹网围。我无心赏景,一路沉思,莲花村的文化,钱棨以后,断层了几个朝代。在湖中小岛长大的我,家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开门见湖水茫茫/出门摇船浪滔滔/大风大浪船摇晃/吓坏了舱中小儿郎/交通闭塞真苦恼/风灾水涝,十年九荒/百姓泪汪汪/荒“七图”啊莲花岛。(见笔者《湖中小岛》)。我记得父亲说过,莲花垛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岛上,即使有钱人家,也请不到私塾先生。我父亲读书年龄时,村上终于请来了一位镇上单身的吴老先生。从此,村上才有几个识字断文,会拨算盘珠的人。直到1951年,村上请来的马老师携妻食宿在庙宇为课堂的小学校里。我也10岁才进学堂门。几个超龄的学生,读了2—3年,村里合作社急需,担任了会计,担任了团支部书记(后来担任了村里的党支部书记),还有受过马老师启蒙教育的学生,担任了生产队队长、会计。有十几位续读初中、高中、师范的,担任了人民教师。因此马老师是莲花村文化的拓荒者,又是文化的播种者。
笔者在《忆母校》中写道“……庙宇为课堂/课桌是念佛用的长台/墙上涂墨权当黑板/书声朗朗/从此,岛上有了学校/我们把学校比作摇篮/老师的教导记心怀/……”。
我边走边思,约莫半小时,走进了“忆园”。我仿佛穿越时空,回到了莲花岛“农耕”“渔耕”的时代。那一件件实物、一样样模型(泥塑)一张张图像、交相辉映,仿佛在诉说,娓娓道来……。在“忆园”的一角,一张“梁红玉抗金”的图像及下方的一块石碑,上书“下营田”一个村名。这张图像与石碑,有一段历史的渊源。西洋村南,莲花垛北部,中间有个村子“下荣甸”。清代《元和县总图》标“下营田”,1991年版《吴县地图》标“华荣田”。相传“黄天荡一战,韩世忠以八千兵对十万金兵,获胜”,威名远扬,“韩妻梁红玉击鼓助战,宋军士气大振……”,“建炎三年,他(指韩)还在青龙训练水军,忽然接到发自平江(苏州)的信,说是高宗在钱塘遭遇苗、刘兵变,叫他速来商议解救大事。韩世忠随即来到平江,他的水师船队就屯兵在阳城湖(即今阳澄湖,下同)”据《宋史》本传,当时韩部屯田之兵有数千人,不久又借得刘宝兵二千,到后来开拔……,一过钱塘江,苗、刘就逃跑了。“韩部虽然开拔了,但在阳澄湖水乡留下了不少遗物”。韩世忠因力主抗金,反对高宗,秦桧主和,韩被解除兵权。后居苏州沧浪亭郁郁而终。孝宗即位后,追封蕲王……。旧时下营田村立有一块青石碑,上书“韩蕲王下营田”。那块石碑是南宋晚期文物……”可惜年代久远,已不复存在,只留下了“下营田”这个村名。(见《千年阳澄湖》中“韩蕲王赤岸练兵”)据传说,“下营田的湖对岸(旧时陆地相连)“撑岸上”,为韩部练兵的“上营田”。现在该村书写为“华荣田”因音相似,一讹误传至今。
走出“忆园”,乘上“观光车”,至“药师庙”站下,再转乘湖畔湖中高架桥上行驶的“小火车”至终点站,莲花岛北码头。
乘坐在“观光车”与“小火车”上,我情不自禁地默念着自己的创作:五星红旗岛上飘/“土改”分田地/百姓眉开眼笑/自家种田产量高/交了公粮卖余粮/百姓日子火红了/合作化、人民公社、联产到户/时过境迁看今朝/改革开放、思想解放/湖中围网养蟹/“农家乐”生意好/游客挤满包厢与厅堂/品品大闸蟹/尝尝时鲜菜/美味佳肴/顾客与老板,眯眯笑。
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
拟稿:原创作者投稿
审核:市地方志办秘书处
发布:市地方志办秘书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