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走进苏州 > 苏州地情故事

说古道今 | 虎丘引发林黛玉的乡愁

时间: 2024-12-16 10:40 来源: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(市方志馆) 访问量:

《红楼梦》第六十七回写了薛蟠到浙江、安徽、苏州转了一大圈,前后近一年时间,带回了一箱都是绸缎绫锦洋货等家常应用之物。还专门给妹妹宝钗带了一箱从苏州虎丘买的笔、墨、纸、香袋、香珠、扇子、花粉、头油、胭脂、泥人等。

薛宝钗是个八面玲珑之人,把薛蟠带回的物品一一进行了过目,要送给贾府里的人,把江南的礼物让大家享受。但是,她考虑到林黛玉与别人不一样,所以加厚一份,这里把薛宝钗心细也加厚了一份。礼物一一打点好后:使莺儿同着一个老婆子,跟着送往各处。这边姊妹诸人收了东西,赏赐来使,说见面再谢。惟有林黛玉看见他家乡之物,反自触物伤情,想起父母双亡,又无兄弟,寄居亲戚家中,哪里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。想到这里,不觉得又伤起心来了。

这些土特产虽然价值不高,林黛玉却是睹物思乡。林黛玉虽然生在豪门,再从苏州投靠北京贾府豪门。那时,从苏州到北京,林黛玉走的运河小路,前前后后走了三个月,这一去再回苏州就困难了,她只能在贾府里思乡。当她看到了这些虎丘带回来的物品时,“触物伤情了”,蕴藏着林黛玉对家乡、父母思念以及对那段共度时光的记忆。她是有多少内心话儿没有人诉说,一个人虽身在豪府,却是寄人篱下,一年三百六十日,风刀霜剑严相逼。她是多么地想洁本洁来回到苏州啊,此时,她只能是伤心了。

心系故里接过那些承载着南方气息的礼品,林黛玉的目光变得朦胧起来。它们不只是物质的存在,更是打开了通往记忆深处的大门。每一件小玩意儿都仿佛带着熟悉的烟雨江南的气息,唤醒了藏于心底的那个温柔又遥远的画面;黛玉闭上眼,似乎能听见故乡河水潺潺流淌的声音,嗅到花间细草的新鲜味道,看到虎丘的身影……只有紫鹃深知黛玉的心肠,但她不敢说破。

苏州虎丘古树参天,山小景多,千年虎丘塔矗立山巅。《吴地记》载:“虎丘山绝岩纵壑,茂林深篁,为江左丘壑之表。”,享有“吴中第一名胜”之誉。

虎丘还是苏州民间重要的集会场所,根据“三市三节”的历史,景区创新推出了春季的艺术花会,展现了牡丹、郁金香,比利时杜鹃、百合等一大批名贵花卉的迷人风姿,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;与花会相映成趣的是民俗风情浓郁的金秋庙会,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,融山水、历史于一身的秀美画卷,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。

《红楼梦》的创作手法是“甄士隐”的手法,书中有许多故事是“点到为止”,将真事隐去,留给读者慢慢地回味。

虎丘内有真娘墓,安史之乱时,真娘逃难来到苏州,无依无靠,被迫坠入青楼。她善歌能诗,才貌出众。有一天,有一位王姓财主想在真娘这里留宿,真娘投缳自尽,王姓财主大为震惊,将真娘厚葬于虎丘山,并在墓上建亭纪念。

书中没有对虎丘的描写,是让林黛玉思,而林黛玉把这些常常是埋在心里的。其实透过书中的气息已经感受到虎丘门前的热闹,游客的往来。

浦虎兴摄

阙明芬摄

贾宝来了见黛玉泪痕满面,便问:妹妹,又是谁气着你了?黛玉勉强笑道:谁生气。宝玉为解黛玉悲痛,便一起去向薛蟠道谢一下,黛玉说:薛大哥回来了,必然告诉他些南边的古迹儿,我去听听,只当回家乡一趟。无尽乡愁,灵魂归宿此时此刻,这位才子佳人的悲从中来,不单是对家乡的情愫,更多的是无法言说的生命感慨。

这份遥不可及的乡土情结成了她的精神寄托,并且升华为一种超越地域限制的情感表达。正如诗云:“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。”林黛玉的心境恰如这句诗中的意境一般凄迷而又幽远。

眼前的景象,不禁让人想起“他乡遇故知”的喜悦与辛酸交织。一个人可以随时间淡忘很多事情,但那种深入骨髓的怀旧情绪却是难以磨灭的印记。它像是一条无形的线,串联起生命的点滴片段,构成了个体独特的精神世界。

通过对薛宝钗赠礼这一情节的描绘,《红楼梦》展现了林黛玉浓郁的思乡情怀及其背后的深层心理活动。这种情感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理现象,更反映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对根源的追寻和文化的认同。无论是身处异国他乡还是近水楼台,内心的那份执着追问——我是谁?我来自何方?终将导向一个永恒的主题——归属感。

当我们再次回味这段故事的时候,不妨思考一下自己的根与魂,也许就在那一刹那之间找到连结过去与未来的线索。毕竟,“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”。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地图,其中最柔软的部分或许就是那个叫作“家”的原点。


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

拟稿:原创作者投稿

审核:市地方志办秘书处

发布:市地方志办秘书处

相关文件: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