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多小巷之所以有名,就是因为它们记录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,记住了那些如烟往事和如梦传奇,位于姑苏区平江历史街区的悬桥巷就是如此。
悬桥巷东起平江河,西至临顿路中段。长414米、宽2米,枕河而眠。据《吴县志》载,“迎春巷,一名员桥巷,今悬桥巷”。据说是因为巷子内的那座悬桥得名,明朝万历年间,相传明魏忠贤在巷内造真观,出于安全考虑,建造悬桥控制人员进出,此巷故改作悬桥巷。
这条小巷虽毫不起眼,却藏龙卧虎,名家辈出。巷内住过许多历史名人,如晚清状元洪钧、吴中名医钱伯煊、清代大藏书家黄丕烈…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出生在这条巷内。充满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息,或许这就是悬桥巷的与众不同之处吧!
沿着悬桥巷这条幽静的小巷往西走,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——桂荫堂,此处宅地便是清代苏州状元洪钧故居。悬桥巷27号的这处宅邸,是洪钧中状元为官以后建造的新宅,占地3000余平方米。后门临河,原有廊桥,过桥即菉葭巷、亭堂及两庑,作四合院布局。
▲洪钧
洪钧,字陶士,号文卿。苏州人,清同治七年(1868)状元。后由翰林院修撰入选为内阁学士,兼礼部侍郎。妾室赛金花,初名为赵彩云,又名傅彩云。洪钧对她一见倾心,纳为妾室。光绪间,洪钧奉旨出使德、奥、俄、荷四国时,年轻的赛金花随行,以其美貌和多才多艺,活跃在欧洲上流社会,展现出东方人的魅力。
曾于书中看到,因赛金花偏爱桂花,她住的园中特意种了一棵金桂和银桂,每逢桂花开时,满园都是芳香。
▲洪钧故居
悬桥巷23、25号的钱宅,是名医钱伯煊的故居。钱伯煊世代从医,他自小受嗣父吴中名医钱益荪影响,酷爱医学。16岁师从清末御医曹沧州之子曹融甫,曹氏内、外、妇科皆精。钱伯煊边穷研典籍,边悉心侍诊,勤临医务,如是四年,颇有所得,22岁便在悬桥巷内独自开业行医。钱伯煊在医疗岗位上辛勤耕耘整整七十年,1986年,86岁高龄的他离岗退休后,回到悬桥巷老屋颐养天年。
钱宅是一处典型的苏州传统民居,坐北朝南,两路六进。依次是门厅、轿厅、大厅,接着是两进楼厅,最后为下房。西路的经典,是花厅和花园。花厅兼作书斋,为钱伯煊当年会客和研学著书之处。大厅天井前还有座砖雕门楼,上面刻有“世德流芳”四个字,可以隐约看见名医当年的风采。
▲钱宅
巷东的方宅,则是清末民初苏州西医专家方嘉谟的故居,在悬桥巷47号。为学习西医,方嘉谟放弃了纽家巷的方家祖宅,选择在悬桥巷择地建屋,在这里开办了西洋医院专门接待病人。他与钱伯煊是校友,又是近邻,两人住在一条巷子里,行着不同的医术,却践行着同等伟大的使命。
▲方宅
义庄是中国古代一种由宗族维护的慈善模式,最早为范仲淹在苏州设立的范氏义庄,成为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典范。举凡扶幼、养老、婚嫁、丧葬、济贫、救灾、助学,义庄皆在其中发挥作用。悬桥巷里的两处义庄就是这种模式的延续,旨在向家族成员进行救济与资助。
悬桥巷41号,是丁氏济阳义庄。道光十八年(1838),丁锦心遵其父遗志置田两千亩创建,头门三间五檩,前有“丁氏义庄”砖额。咸丰四年(1854),丁士良等奉父遗命,在义庄旁舍建义塾12楹,积书三万余卷,供族中弟子所用。
▲丁氏济阳义庄
潘氏松麟义庄位于悬桥巷46号,原为嘉庆时著名藏书家黄丕烈藏书楼“百宋一廛”故址。道光十二年(1832),由翰林院编修潘遵祁奉其祖潘奕隽遗命,携弟潘希甫创建,捐田千亩,旨在向吴县潘氏宗族成员提供救济与资助。
义庄坐北朝南,原为两路六进,如今大部分建筑已被拆除,仅存一花厅和东侧小院而已。花厅装饰较精,还有咸丰三年(1853年)《松麟义庄记》碑一方。
▲潘氏松麟义庄
门内天井粉墙蠡窗,麻石地坪,绿树亭立,幽静雅致。2010年,松麟义庄已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完成改建。潘氏义庄重视家族教育投资,对宗族子弟的教育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。
黄丕烈是清代有名的藏书家、目录学家、校勘家。他嗜书成癖,他一生收藏了近200部宋版书和上千种元、明刻本以及大量的古抄本,其藏书之精,至今没有一个私人藏书家可以与他相媲美。
▲黄丕烈的藏书楼
嘉庆七年(1802),黄丕烈在悬桥巷兴建藏书楼,专门储藏宋刻善本书,为此,黄丕烈专辟藏书室为“百宋一廛”,室中的南宋刻本《陶渊明集》、宋汤汉注南宋刻本《陶靖节先生诗》,是国宝级的古籍善本。
▲《百宋一廛赋注》书影
黄丕烈嗜好收藏宋本书,只要见到就一定竭尽全力,可谓要书不要钱。他不止不遗余力地搜罗购求,还不惜花重金对破损的古籍重新装潢……
值得一提的是,这里还有住同巷的两位大家,即住悬桥巷顾家花园的历史学家顾颉刚,住悬桥巷潘家祠堂之后园的教育家叶圣陶。他们一起读私塾、读中学,组织诗社,是同窗,亦是好友。
▲顾颉刚故居
巷内的深宅大院,早已不复从前气派,但仍以斑驳的痕迹默默诉说着过往。昔日义庄,现已散为民居,只是在屋檐下的雕花及天井内的砖雕还遗存一点昔日的荣光。站在巷口遥望,我们仿佛能看见那一段悠长古老的岁月,看到生于兹,长于兹的名人志士们的缩影。
曾经显赫一时的悬桥巷,如今跟苏州其他小巷没什么不同。民居里生活着的人们,可能早已习以为常,“故居”只是他们每日都会路过的一部分。水波缓缓向前,时光如水而逝,一代又一代人们依旧傍水而居。
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
拟稿:原创作者投稿
审核:市地方志办秘书处
发布:市地方志办秘书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