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走进苏州 > 苏州地情故事

说古道今 | 汪玉轸:吴江才媛,诗才迥异

时间: 2025-02-24 16:36 来源: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(市方志馆) 访问量:

说起清代乾嘉时期的女诗人,汪玉轸应该是令人难忘的一位。同治《苏州府志》这样评价她:诗才迥异庸流,为时叹服。同时期的才子郭麐则在《樗园销夏录》里这样评论她:吾乡闺秀能诗者,宜秋夫人(即汪玉轸)而外,有吴珊珊,袁柔仙——汪、吴、袁三人皆为当时有名的才女,但郭麐首先提到的却是汪氏,可见郭先生对汪氏诗作的推重程度。

郭麐像

除了诗才,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汪氏的家境。回想起来明清时的才媛,大多出自官宦之家或是书香家庭,生活条件都比较优渥,但汪才女却出生于普通家庭,父兄皆非读书人,婚后的生活更是十分清苦。在封建社会,一个家境寒素的女子何以能在诗歌领域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?她有着类似《红楼梦》里邢岫烟的身世吗?我的好奇心陡生,自此开始搜寻关于汪氏的史料。

汪玉轸的生平大致是这样的:汪玉轸(1758—1809年),字宜秋,江苏吴江(今苏州市境内),乾隆、嘉庆年间女作家。商人汪蓉亭之女。工诗善画,所适不偶,家境困厄,子女五人皆赖其手工针黹及卖文养活。著有《宜秋小院诗钞》《宜秋小院词》等。

汪玉轸的父亲汪蓉亭虽是个商人,却挺喜欢读书,可惜几个儿子读书都不太灵光,只有玉轸这个女儿甚是聪慧。于是汪父在玉轸五六岁之时,便常常饶有兴致地教她识字,稍大些又专门请了先生教她。然而天有不测风云,玉轸10岁那年,她父亲不幸病故,家境开始走下坡路——此种情形下家里自然不可能再让玉轸念书,汪姑娘只好专心学习女红,然后出售绣品补贴家用。不过汪姑娘爱书之心不死,稍有闲暇便偷偷翻阅家中的藏书,书并不多,但她反复阅读,几乎到了可以大段背诵的地步。

汪玉轸大概在19岁那年嫁给了同乡陈某,从此生活更加困顿——陈某这人不但没什么本事,而且游手好闲,喜欢赌博。那么汪氏怎会嫁给这么一个不靠谱男人的呢?我估计陈某婚前乃至婚后的开头几年表现还是可以的,虽才具平平,倒还认真做着小生意。但是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,陈氏慢慢不耐烦过这种平淡的小日子,开始迷上赌钱,他大概就像琼瑶短篇小说《桎梏》里的男主人公,平时要么在外赌钱三五天不见人影,要么就是赌得一无所有垂头丧气回家来。在他父母去世之后,这人在赌博的泥潭里越陷越深,有一天在欠下一大笔赌债后,竟然卖掉了玉轸母子六人居住的房子,自己头也不回地跑外地躲赌债去了。

汪女士此时简直欲哭无泪,之前丈夫不给家用,她自己竭力做女红还能勉强维持这个家,如今房子都没了,她和孩子们的日子还怎么过?好在天无绝人之路,她的表弟、吴江诗人朱春生听说此事后,很同情表姐的遭遇,将自家闲置的一个小院子借给汪氏长期居住,汪女士一家这才算安顿下来……那么汪玉轸又怎么想起作诗的呢?原来,朱春生是位重亲情的诗人,他记挂着表姐家的生计,便常来看望表姐。一日朱春生从汪玉轸针线笸箩里发现几页诗稿,便惊奇地问:这是谁作的?汪氏有些不好意思地说:我瞎写写的。那天在你家书房看见一册元人诗,就默记了两首。回家后晚上等孩子们熟睡了,我重新背诵那几首元人诗,觉得这样风格的诗好像不难作,就自己学作了两首……朱诗人觉得表姐的诗颇有根基,便将自己家中名人诗集借给她看,并郑重其事地鼓励她作诗。

随园女弟子图卷纸本  上海图书馆藏

在朱春生的鼓励下,大约过了两三年之后,汪玉轸已写得一手清新真挚的好诗,比如这首《偶吟》:风飘柳絮雨飘花,多少新愁上碧纱。借问过墙双蛱蝶,春光尽在阿谁家?”……这一时期汪玉轸的日子还算过得去:熬夜做女红虽是艰辛异常,但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,她心里也有一丝欣慰;丈夫长年不在家,她确实有苦闷之感,不过在劳作之余涂涂抹抹写一两首小诗,郁闷的心情也缓解了一大半……读到这里,善良的读者可能觉得此后汪才女应该不会遭遇什么挫折了,但事实上麻绳总挑细处断,这年冬天,汪玉轸又遇到了人生一个很大的沟坎:断粮。本来汪氏的手艺精湛、刺绣精美,她的刺绣作品上市后很快就能卖完,可那年冬天天气奇冷,一连十几天滴水成冰的天气使得人们完全没兴趣光顾她的绣品店;家中不多的一点积蓄又刚刚支付了最小孩子的医药费,如此这般,汪氏一家就不得不面临着一星期后即将断炊的威胁了。

幸运的是这回仍有热心人及时向她伸出援手——那天傍晚,汪氏忧心忡忡地从绣品店回到家中,望着厨房已然见底的米袋正一筹莫展之时,忽见12岁的大女儿笑盈盈走过来报告说:下午,竹溪诗社的几位诗人派人给我们送来了钱粮,我们整个冬天都不用发愁了。竹溪诗社是怎样一个团体?诗社成员又怎会想到资助汪氏的?——原来,竹溪诗社是贡生袁景辂与同乡王元文、袁益之、顾汝敬等7人在同里成立的文学团体,曾聘江南老名士沈德潜为顾问,是当地很出名的一个诗社。袁景辂去世后,他的儿子袁棠倡续竹溪诗社,社员仍有7人,分别为袁棠、袁鸿、朱春生、郭麐等人。朱春生与袁棠交情极厚,那日朱氏见到表姐窘况,就向社长袁棠讲述了表姐的难处,同时向其展示了她的几首诗作。袁棠觉得帮助落魄闺秀诗人是诗社义不容辞的责任,于是立即发动诗社成员及外围成员筹款,这便有了前面暖人心扉、充满人性光辉的一幕。

袁棠

对于竹溪诗社众诗人雪中送炭的义举,单说一声感谢已无法充分表达汪玉轸此时的心情,故而当天晚上,汪氏强忍住盈眶的眼泪,一气呵成挥毫写下了一首题为《典质已穷,无以卒岁,赖竹溪诸诗人敛金相周,诗以感志》的诗歌:惠比指囷赠,情同挟纩温。感深惟有泪,欲报恐无门。得食诸雏长,衰宗一线存。应知姑与舅,泉下亦衔恩……”——全诗明白如话又意蕴委婉,确是一首朴素之至,也动人之至的好诗。

袁棠他们读到汪氏这首诗作后,深受感动,决定长期帮助汪氏。汪玉轸后来的境况终于有了较大的改善:首先,竹溪诗社中几位家境殷实的诗人定期收购她的绣品,她从此每年有了一笔稳定收入;其次,稳定收入意味着安宁生活,此后即便遇到雨雪天气,她也不用担忧店里的生意了,她大可以在绣品店里静静地喝茶看书充电;再次,诗社的诗人们经常与她诗词唱和,因他们中的一些人比如郭麐、袁棠等人诗才了得,长此以往她的创作水平便更为精进,数年之后成了当地有名的闺秀诗人……

汪玉轸真正声名大振应该是在袁枚点赞了她的作品之后。当时的文坛大腕袁枚怎会留意同里才媛汪玉轸诗作的?这事应从吴江县令龙铎说起——龙铎与袁棠、郭麐等人关系密切。1788年袁枚过吴江时访龙铎,因龙铎引见,袁棠他们得以进谒袁枚。袁棠知道这位文坛祭酒一向乐意提携闺秀诗人,大概就在这时向袁老力荐了汪玉轸作品。汪玉轸素朴如乡间牵牛花的诗风很对袁枚脾气,及至听说汪氏家庭情形,老先生越发动了怜才之念,不仅收她为随园女弟子,后来还在《随园诗话》中盛赞她的诗:宜秋家赤贫,夫外出五年,撑持家务,抚养五儿,俱以针黹自给,而有才如此。汪氏从此诗名大噪。

至此,我们大致明白汪玉轸的诗歌创作何以能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了。汪氏的生存环境虽然远不如大多数随园女弟子,比如金逸、袁淑芳等人,很长一段时间家境贫寒,没有博学多才的父兄指导,没有文士丈夫与之闺房唱和,但汪氏也有一般的闺秀没法比的优势——她的文学天分极佳,自身相当努力,性格中有非常坚韧的成分,具体说来就是无论生活怎样艰难都不放弃读书作诗,再加上有朱春生、袁棠、郭麐等一群风义甚高的竹溪诗人鼎力相助,天长日久便成长为一位诗才颖异、超群拔俗的苏州女诗人。

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

拟稿:原创作者投稿

审核:市地方志办编纂处

发布:市地方志办秘书处

相关文件: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