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,一生勤政清廉,是官吏的楷模,百姓心目中的“完人”。他在《岁寒堂》云:“我先本唐相,奕世天衢行。子孙四方志,有家在江城。”祖上范隋因战乱自陕西邠州举家定居苏州,自此为吴人,由此可见,他视苏州为家族根脉之地。范仲淹一生有纯祐、纯仁、纯礼、纯粹四个儿子,其中范纯仁、纯礼先后官至宰相。他曾经对三个儿子评价是:“纯仁得其志,纯礼得其静,纯粹得其略。”
范仲淹:北宋第一相
范仲淹(989-1052),字希文,平江府吴县(今苏州)人,曾祖父范梦龄,吴越节度判官;祖父范赞时,曾任秘书监;父亲范墉,为官清廉,曾在成德军、武信军和武宁军三任节度,掌书记之职,淳化元年(990)病逝于武宁军任上,母亲后改嫁长山(今滨州)朱文翰,时任平江府(苏州府)推官。现今天平山有“三太师祠”,竖立有范梦龄、范赞时及范墉之雕像。
大中祥符八年(1015),范仲淹考中进士,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事;天禧元年(1017),他向皇帝《奏请归宗复姓表》,从“朱说”复归本名。景祐元年(1034),他由睦州知苏州,此时家乡正遭受严重水患,他调查勘测找出良策:“修围”“浚河”“置闸”,从此,太湖流域建立起纵横交错的农田水网。次年,捐资创建府学(今文庙),延请教育家胡瑗等名流讲学,各地也纷纷仿效,有“苏学天下为第一”美誉。
庆历初年(1041),他知庆州(今庆城),兼任陕西四路沿边招讨副使,宋仁宗庆历三年(1043)至五年(1045)出任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,他始终两袖清风,从未居功自傲。1050年,他倾尽积蓄在苏州成立范氏义庄,并委托族兄范仲温在胥口买下千亩良田,作为资助族人的经济来源。皇祐四年(1052),从青州调任颍州,他扶疾上任,途经徐州时病逝。南宋咸淳十年(1274),在范庄旧宅旁,建造范文正公祠,门前树立“先忧后乐”牌坊。
长子范纯祐
范纯祐(1024—1063),字天成,范仲淹长子。早年随父至关陕,参与抵御西夏战事。庆历二年,修筑马铺寨,他率兵驰据其地,且战且筑,数日而成,一路恃之以安。后来其父罢政,尝以荫守将作监主簿,又为司竹监。后随父至邓州,得疾,卧病十九年而卒。
次子范纯仁:一生“忠恕”的布衣宰相
范纯仁(1027-1101),字尧夫,范仲淹次子。皇祐元年(1049)进士及第,除官不赴。父殁没后才出仕。他为人正派,以“忠恕”立身行事,胸襟宽阔,所到之处主张宽政,留下政绩。仁宗嘉佑四年(1059),任许州的观察判官(知州助理)及襄邑县知县,当时县内有片御林军的牧场,士兵们非常跋扈,时常会践踏百姓的庄稼,他直接把犯事的人抓了,并处以鞭杖,他的举动得到宋仁宗认可,并将皇家牧场均交所在的县管理。熙宁六年(1073),他担任庆州知州,期间遇上闹饥荒,为拯救灾民,他决定马上开仓放赈。事后,他上疏报告:因开仓济民,百姓得以全活。北宋元丰八年(1085),他再次出任庆州知州,半年后,弟弟范纯粹接任。元祐三年(1088),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(宰相);元祐八年(1093)七月再次拜相。期间因替吕大防等人上疏申辩落职,贬武安军节度副使,永州安置。
元符三年(1100)赵佶(徽宗)继位后,传谕拟恢复官职,特地派人到永州赐茶、药,并请他重新出任,而此时他不仅双目失明,而且还患病,便以病乞养。宋徽宗只能同意,并派御医为他治病。他十分感激,将儿子叫到床前口述遗表,《吴郡五百名贤像赞》称为:“扬历四朝,敷陈八事”。逝世后,谥号“忠宣”,宋徽宗为他御书“世济忠直之碑”。
范纯礼:清白做官,宽猛相济
范纯礼(1031-1106),字彝叟,范仲淹三子。他敢于直言,反对朋党之争,主张公平公正。他以荫补入仕,曾任秘书省正字,后历任地方官员,所到之处都颇有政绩。后他调还朝,任三司盐铁判官,随后出任遂州(今遂宁)知州。期间当地经常有偷盗库中蚕丝的案,被抓的人大多数被定为死罪。他到任后详细调查后,对身边的官吏说道:“以棼然之丝而杀之,吾不忍也。”于是,吩咐偷盗者的家人用钱将其赎出狱,并令释放所有受株连的人,遂州百姓十分敬仰。
元符三年(1100)正月宋徽宗赵佶嗣位后,他以龙图阁直学士出任开封府知府,他采用宽厚政策,将京城治理得井然有序。宋徽宗即位(1100)后,拜为尚书右丞(副宰相),任职在位时间一年余。后因“元祐奸党案”,遂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、知颍昌府(今许昌),提举崇福宫。崇宁五年(1106年),任左朝议大夫、鸿庆宫提举;同年冬,范纯礼逝世,获赠资政殿学士,谥号“恭献”。
范纯粹:与苏轼相交,留下珍贵文存
范纯粹(1046~1117),字德孺,范仲淹四子。他凭门荫入仕,任滕县知县。当时苏轼于熙宁十年(1077)任徐州知州;翌年,他到滕县察看民情(滕县隶徐州),顺带视察他修葺一新的县衙吏舍,结束后苏轼挥笔写下惠泽后世的《滕县公堂记》。元丰五年(1082),担任陕西路转运判官,迁陕西路转运副使。元丰八年(1085),迁京东路转运使、知庆州。苏轼赠诗《送范纯粹守庆州》云:“君看赵魏老,乃为滕大夫”,因范纯粹曾做过滕县县令,苏轼意在夸奖他不仅是绝佳人选,也能独当一面。宋哲宗元祐六年(1091),入为户部侍郎、知延州。绍圣初年,列入“元祐党籍”。党禁解除后,以徽猷阁待制致仕,政和七年(1117)卒。
顾沅撰《吴郡名贤图传赞·范纯粹传》
儒者报国,以言为先。范仲淹是中国历代文人的榜样与风骨,他常教导族人要谨言慎行,家风家训在后人中亦有体现,例如他的十七世孙范允临(1558-1641)字长倩,号长白,万历二十三年(1595)进士,万历三十二年(1604),迁福建参议,未至任而归,只带回枫树移栽在天平山的家中。
今天的苏州文庙和天平山遥相呼应,弦歌不辍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不仅仅是少年儿童朗朗上口的名句,也是每个中国人灵魂里的精神图谱。梁启超曾说:“五千年来,历史中立德、立功、立言者只有两个人:范仲淹和曾国藩。”
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
投稿:原创作者投稿
审核:市地方志办年鉴工作处
发布:市地方志办秘书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