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乡江陵,明清时期,毗邻庞山湖、九里湖的厍浜有一座渡船桥,声名远播。渡船桥跨越长牵(纤)路河,如彩虹般飞架两岸形如卧波,流传出很多动人的故事。
翻开江陵厚重的历史,就能看到涉及“渡船桥”的叙述,依据清嘉庆《同里志》记载,明代为同里古镇八景之一的“西津晚渡”指的就是“渡船桥”(又名西津桥)。
而渡船桥在何方呢?能成为同里的水陆关隘。因同里四面环水,众多湖泊河流环绕,日常出行靠的是舟楫和桥。
渡船桥位于同里镇西约一里多路的七石港自然村与厍浜自然村之间,跨越南基、存字两圩,横跨在长牵(纤)路河上。以前,渡船桥是在厍浜行政村,现在经过整合,由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陵街道联兴村管辖。而长牵(纤)路河与大窑港河交汇,形成“十”字型水路要冲,地理位置险要,称为“关隘”也就不足为奇了。厍浜自然村西面是庞山湖,七石港自然村北面是九里湖,苏州方向走水道过来从吴淞江、长牵路河航行(摇船)就能到同里镇。吴江方向走水路过来从大运河、大窑港、庞山湖、长牵路河直达同里镇。摇船越过湍急的水流,穿越渡船桥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。长牵(纤)路河的名称通俗说由拉纤牵引船只通过湍急险流而得名(由渡船桥被冲毁经历得知),盛传船只在河上航行时,两岸纤声啼不住,舟船已过险流滩。彼时,水路发达直接推动了同里镇的工商业发展,为清末民初“江南四大米市”之一的同里米市夯实了基础。
同里镇四面环湖图
渡船桥(又名西津桥)初建年代无法考证,是一座单孔石拱桥。与渡船庵、渡船亭等建筑有机融合在一起,在当时构成了同里古镇的一道亮丽风景线,俗称“西津晚渡”,是当时同里“八景之一”。但在明崇祯年间进行了重建。之后又在康熙年间、乾隆三十七年(1772)进行了重建。渡船桥畔的渡船庵建于明洪武三年(1370年),而渡船亭则在乾隆三十八年(1773年)建成。当时陆云祥曾写下《募修渡船桥疏》。
邑之东逶迤一水,惟同川之西津,实首承之。廛陌经络,不下万家,其往来群邑者,杂沓无停晷。北通九里湖,西达吴淞江,南北则又湖浙交会地也。此地流广而疾,为行旅必要津,故石梁峙焉。国朝设官守之,备里中要害。吴骥“六景诗”曰“西津晚渡”,是其处也。又曰其旁兰若自昔年,则今庵乃遗迹也。桥当众水冲激,旋筑旋毁。去岁,里人谋架木甃之,乞疏于予,予苦于缘之艰凑。今陈君元善慨然以修举自任,卜于清和之暇,集众鸠工。旧石弗堪者,易之。虽仍实创,志弗可泯也。桥成,拟于石堤之畔修葺一亭,俾问渡之人得以冬汤夏水。此其福利绵远,皆以一念之仁成无穷之义。有不闻而兴起者,非夫也。
从《募修渡船桥疏》中可以窥见当时渡船桥的地貌及险要,故引起治理者的重视。
渡船桥的设计充满了艺术感,不由让人津津乐道,引以为傲。桥的南侧刻有一副对联“一线桥光通越水,半帆寒影带吴歌”,北侧也有一副对联“春入船唇流水绿,人归渡口夕阳红”。这样的桥楹联不仅展现美学价值,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,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。
从原先厍浜与七石港两岸通行是有渡口的,靠渡船摆渡通行。先有渡口后有桥,印证了脍炙人口的“西津晚渡”之景说。又反映了同里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,奠定了渡船桥在同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。
清咸丰十年(1860),太平军一路南下攻克吴江县城。在塔婆庵、渡船桥一线遭到阻击,使太平军进攻受挫。后太平军从防守薄弱的九里湖登陆攻克同里。
“西津晚渡”是明代吴骥定的同里八景之一,在有关“西津晚渡”的历史中,也能窥见渡口的样貌情景,使远行而归的人在身心疲惫之际顿感温馨。
吴骥《西津晚渡》诗:
远陌初穷临渡口,关津恒置官兵守。一水非遥涉者艰,扁舟长系沙边柳。负薪晚过见荛童,荷鉏朝出知田叟。戴白垂髫去复来,中流指顾犹回首。月落江城曙色寒,烟生茅屋斜阳后。此时归思正匆匆,立断西风待应久。其旁兰若自昔年,老衲经营今尚有。危竿幡动骇禽飞,败席尘疑容鼠走。凄凉何用感余怀,陈迹依然名不朽。却叹缁流口已多,人豪更有昌黎不?
徐师曾在嘉靖《吴江县志》提及“同里八景”,说莫旦弘治《吴江志》载吴骥定“同里八景”,按骥诗,仅存六景,而无“野寺昏钟”“水村渔笛”他怀疑吴骥时止六景,《莫志》增入二景而概之骥所定欤?然不可晓矣。
张滋兰写有《过渡船亭》:渡船亭口水曾波,一叶孤帆晓渡河。隔岸桃花僧舍里,绿阴啼鸟一时多。从字里行间看出,以前的渡口及后来的“渡船桥”所处的地方是那样的熙熙攘攘和靓丽唯美,让人沉思回味,勾起对“西津晚渡”的慕名憧憬与追思。
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
拟稿:原创作者投稿
审核:市地方志办年鉴工作处
发布:市地方志办秘书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