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走进苏州 > 苏州概况 > 自然地理

2017年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

时间: 2018-06-20 10:32 来源: 苏州市志办 访问量:

2017年,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,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围绕“两聚一高”发展目标,全面做好稳定增长、创新驱动、民生改善、生态优化、改革开放、城乡建设等各项工作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,呈现基础更稳、结构更优、动能更强、质态更好的发展态势,生态优化取得新进步,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,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。

  一、综 合

 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。初步核算,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.73万亿元,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.1%。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8.1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3%。其中税收收入1672.9亿元,增长11.1%,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7.7%,比上年提高0.7个百分点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、增量和税收占比保持全省首位。财政支出更多投向民生领域。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71.5亿元,比上年增长9.5%。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1350.2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5%,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6.2%。

 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。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.2%。全市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1.62万亿元,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.8%,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。

  市场主体活力增强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,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。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0.6万户,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6071亿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27.4%和51.7%;新增个体工商户16.1万户,新增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179.7亿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47.5%和61%。年末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35.2万户,总注册资达5.5万亿元。

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。关停淘汰落后低效企业996家,压减钢铁产能83万吨、平板玻璃产能330万重量箱,降低企业成本480亿元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比年初下降1.3元。全市114个“补短板”项目完成投资超260亿元。

  二、农业和农村建设

 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。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4.7亿元,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0.4%。全年粮食总产量92.3万吨,比上年下降5.5%,其中夏粮产量27.1万吨,下降6.4%;秋粮产量65.2万吨,下降5.2%。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.7万吨,比上年下降21.1%;禽蛋产量2.2万吨,下降40.9%;水产品产量23.4万吨,下降8.2%。

  农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。全年新增高效设施农(渔)业面积1万亩,新增高标准农田6.2万亩,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面积7万亩。年末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8.8%。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10亿元,比上年增长8.4%。

  城乡一体化改革稳步推进。年末全市各类农民合作社3947家,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%。集体合作农场208家,自主经营面积占全市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的16%。农村集体经济总资产1840亿元,村均年稳定性收入815万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7.0%和1.7%。基本完成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。

  三、工业和建筑业

  工业经济增量提质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.2万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4%。分注册类型看,民营企业产值1.05万亿元,增长9.5%;外商及港澳台工业企业产值2.07万亿元,增长10.8%。分轻重工业看,重工业产值2.41万亿元,轻工业产值0.78万亿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12.3%和4.7%。工业效益稳步改善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2.4%,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23.7%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18.5%,比上年收窄3.8个百分点。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4.3万元/人,比上年增长13.3%;销售利润率6.4%,比上年提高0.6个百分点。

  主导行业稳定发展。规模以上工业中,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,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,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,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,通用设备制造业,汽车制造业六大行业共实现产值2.12万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7%,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0.3个百分点。

  新兴动能持续壮大。六大工业新产业中,工业机器人产业产值227亿元,增长39.3%;集成电路产业产值718亿元,增长17.2%。高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。工业机器人产量比上年增长117.1%,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77.8%,集成电路产量增长11.1%。

  建筑业基本稳定。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55亿元,比上年增长5.3%,其中建筑、安装工程产值1943亿元,增长5.5%。竣工产值1544亿元,比上年下降9.3%,竣工率为79.0%。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340万平方米,比上年下降3.5%,其中新开工面积3411万平方米,比上年增长25.0%。年末拥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1359家,实现利税142.9亿元,比上年增长0.2%。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3万元/人,比上年下降2.9%。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561亿元,比上年增长9.4%。

  四、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

  投资需求缓中趋稳。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29.6亿元,比上年下降0.3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.5亿元,比上年增长65.4%;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990亿元,比上年增长0.1%,其中工业投资1983亿元,增长0.1%;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638亿元,比上年下降0.6%。

  投资结构调整优化。民间投资主体地位稳固。全年完成民间投资3469亿元,比上年增长7.1%;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1.6%,比上年提高4.3个百分点。新兴产业投资比重提升。全年新兴产业投资项目2784个,计划总投资3425亿元,比上年增长17.7%;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406亿元,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.0%。其中工业新兴产业投资1305亿元,占工业投资的65.8%。

  房地产市场在调整中平稳发展。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306亿元,比上年增长6.6%。全市房屋新开工面积2565万平方米,比上年下降13.5%;房屋施工面积11892万平方米,比上年下降1.9%;房屋竣工面积2146万平方米,比上年增长14.0%;商品房销售面积1936万平方米,比上年下降22.3%,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688万平方米,下降25.3%。

  五、国内贸易和旅游

  市场消费稳步提升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42.82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3%。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749.85亿元,增长10.1%;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92.97亿元,增长10.9%。基本生活类商品增势较好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粮油、食品类,服装、鞋帽、针纺织品类,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7.7%、18.2%和21.2%。新型商业模式迅猛发展。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1.1万亿元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互联网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0.8%。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特色商业街18条。

  旅游市场健康发展。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328亿元,比上年增长11.8%,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3.04亿美元。全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75.63万人次,比上年增长8.9%,接待国内游客12046万人次,比上年增长6.6%。年末全市共有5A级景区6家(11个点)、4A级景区35家,五星级饭店28家。高等级景区、星级酒店、旅游度假区、乡村旅游点数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。旅游业发展量级稳步提高。苏州获评首批中国休闲旅游示范城市。

  六、开放型经济

 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。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160.79亿美元,比上年增长15.5%。其中出口1871.61亿美元,增长14.2%;进口1289.18亿美元,增长17.4%。分注册类型看,各类企业全面增长。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373.12亿美元,增长15.3%,占全市进出口额比重达75.1%;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出口分别增长13.0%和31.7%。从贸易市场看,对第一大出口市场美国出口534.07亿美元,增长21.6%;对欧盟、东盟出口分别增长12.8%和13.8%;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382.8亿美元,增长15.0%,占全市出口额比重提升至20.5%。发展方式积极转变。全市一般贸易出口606.18亿美元,增长14.4%,占全市出口比重提升至32.4%。

  服务贸易发展良好。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62.3亿美元,比上年增长15%。新兴业态加快发展。全年跨境电子商务、市场采购贸易、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出口超过22亿美元。服务外包平稳发展。全年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17.06亿美元,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52.58亿美元。苏州荣获2017年“中国服务外包最具特色城市”,在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中跻身全国前四。

  使用外资结构优化。全年新设外商投资项目985个,实际使用外资45.04亿美元,其中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34%,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项目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51.2%。区域性外资总部集聚区建设取得新成效。全市新增具有地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企业30家。

  对外投资稳步推进。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23.18亿美元,保持全省第一。空间布局持续向好。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新增对外投资企业42个,中方境外协议投资额10.29亿美元,比上年增长72%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。新设境外投资非贸易型项目95个,中方协议投资额21.3亿美元,占总投资额的89.5%。新增参股并购类项目38个,中方协议投资额13亿美元,比上年增长42%,占总投资额的55%。载体建设有序推进。截至2017年,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.02亿美元,吸引入园企业82家,入园企业实际投资总额3.77亿美元,实现总产值8.14亿美元。

  创新试点扎实开展。跨境电商、服务贸易、市场采购贸易、一般纳税人资格等四项国家级试点工作稳步推进。跨境电商综试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上线运营,平台备案登记企业达到296家,货值超过10亿美元。工业园区、昆山两地共有29家综合保税区企业参与“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”,开具专票金额25.87亿元,税额4.15亿元。

  七、交通运输、邮政电信

 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。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12658公里,其中高速公路598公里。全市完成公路、水路客运量3.19亿人次,旅客周转量126.21亿人公里。公路、水路完成货运量1.49亿吨,货物周转量249.61亿吨公里,分别比上年增长10.6%和11.2%。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4485.10万人次,比上年增长10.5%。铁路货物发送量77.66万吨,货物到达量110.78万吨。苏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6.05亿吨,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.54亿吨,分别比上年增长4.4%和1.9%。苏州港集装箱吞吐量587.52万标箱,比上年增长7.2%。

  汽车保有量稳步增长。年末拥有汽车355.7万辆,其中私家汽车302.6万辆,分别比上年增长13.6%和12.7%。

  邮电业务快速发展。全年邮政业务收入158.30亿元,比上年增长18.0%。全年发送快递10.41亿件,增长22.3%;实现快递业务收入132.65亿元,增长16.2%。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94.76亿元,比上年增长1.1%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35.19万户;移动电话用户1765.47万户,其中4G用户1338.89万户。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527.87万户,比上年末净增81.15万户。

  八、金 融

  金融运行保持稳定。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总数838家,金融总资产5万亿元。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6467.6亿元,比年初增加603.3亿元,比年初增长2.3%;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3986.6亿元,比年初增加2062.2亿元,比年初增长9.4%。

  保险业务增势良好。全年新增保险机构1家,年末全市保险机构82家,各类分支机构933家。全年保费收入648亿元,比上年增长23.4%;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163.55亿元,比上年增长4.6%。保险深度、保险密度分别达到3.7%和5900元/人。

  资本市场稳步发展。全年新增上市公司14家,年末上市公司总数达127家,历年累计募集资金1910亿元。新增“新三板”挂牌企业70家,累计达459家。全年新增债券融资854亿元。年末全市证券机构托管市值总额6594亿元,各类证券交易额4.91万亿元,期货市场交易额2.83万亿元。

  九、科技和教育

  科技创新加快推进。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123.7亿元,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%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.8%。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73家,累计达4469家。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7家,累计达677家;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4家,累计达445家;新增省级以上工程中心(实验室)11家,累计达79家;年末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0家,其中国家级15家。

  创新载体加快培育。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苏州研究院、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、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、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、科大讯飞苏州研究院等相继落户。全年新增19家国家级众创空间,60家省级众创空间,年末共有国家级众创空间51家,省级众创空间148家。年末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107家,孵化面积379.8万平方米,在孵企业超6000家。

  创新实力不断增强。年末全市各类人才总量260.01万人,其中高层次人才22.29万人。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6.4万人,比上年增长8%。全市拥有高技能人才54.87万人。新增国家“人才计划”人才18人,累计达237人,其中创业类人才127人。新增省“双创计划”人才99人,累计达782人。专利成果质量提升。全年专利申请量11.37万件,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.58万件,占比达40.3%;专利授权量5.32万件,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.16万件,占比达21.8%。年末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6.0件,比上年末增加7.8件。

  教育资源供给持续增加。新建中小学、幼儿园66所,改扩建31所,新增学位5.5万个。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797所,在校学生139.92万人,毕业生30.03万人,专任教师8.63万人。其中普通高等院校26所,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1.75万人,毕业生6.55万人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8.7%。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.89万人,毕业生1.19万人。拥有幼儿园(含民办)766所,在园幼儿33.93万人。

  十、文化、卫生和体育

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完善。苏州被文化部列为全国文化消费试点城市。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2个、文化站85个、公共图书馆11个、博物馆44个。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。全市共有8个国家级、16个省级和51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(基地),全年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300亿元,比上年增长12%。文化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加强。完成江南水乡古镇预研究和申遗文本初稿编制工作。出台《苏州市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人才培养与管理办法》,评审首批6项濒危非遗项目,评定首批53位苏州市荣誉传承人。“心艺行——苏州非遗走出去”赴沙特参展。

 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健全。市广济医院和第五人民医院建成使用,市第九人民医院项目主体工程完工,独墅湖医院项目完成主体结构。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160个,其中医院193个、卫生院93个。年末卫生机构床位数6.66万张,其中医院病床5.61万张;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.96万人,其中医生3.03万人、注册护士3.45万人,分别比上年增长9.4%和12.3%。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效显著。全市建成国家级医学重点学科2个、临床重点专科16个。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、中华医学会专业委员会主委3人、省医学领军人才9名、重点人才23名。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,国家自然基金128项,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。推进医疗资源纵向联合。全市累计建成23家医联体,覆盖137家医疗机构,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036个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总量和增速均超过综合医院。

 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。新建成健身步道315公里、多功能运动场14个、笼式球场24个。年末全市共有全民健身站点7124个、健身步道1968公里,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3.3平方米。环古城河健身步道体育功能进一步提升。体育市场逐步繁荣。阿里体育江苏业务中心正式落户苏州。金陵体育在创业板上市。全年体育彩票销售44.28亿元,比上年增长14.9%。竞技比赛实力提升。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上,夺得14枚金牌、12枚银牌、18枚铜牌,金牌数占全省的32.6%,奖牌数占全省的32.8%。全年承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87项次,其中国际洲际比赛27项次、全国比赛48项次、省级比赛12项次。

  十一、人口和就业

  人口总量基本稳定。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68.4万人,其中城镇人口810万人。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91.1万人,户籍人口出生率12.01‰,比上年下降0.81个千分点;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4.81‰,比上年下降0.04个千分点。

  就业创业形势良好。全市新增就业17.2万人,开发公益性岗位9249个,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.75万人。城镇登记失业率1.82%。苏州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.7%。全年政府补贴培训职业技能劳动者4.3万人。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。年末全市创业孵化载体达237家,其中省级示范基地31家。全力推进大众创业。全年支持成功自主创业人数1.84万人,其中引领大学生创业2408人,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2670人。

  十二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

 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。根据抽样调查,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806元,比上年增长8.2%;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77元,比上年增长8.3%。

  物价水平保持稳定。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.7%。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项目“七升一降”。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比上年下降0.5%;衣着类价格上涨3.7%;居住类价格上涨4.3%;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4.0%;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.9%;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0.4%;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.2%;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3.4%。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。全市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1940元/月。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505.98万人,比上年增加27.52万人;企业养老保险享受人数154.42万人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4.88万人,领取基础养老金人数41.97万人,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继续提高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88.31万人,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64.58万人,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69.13万人,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86.21万人,分别比上年增加53.22、17.94、29.82和35.45万人。居民医保财政补贴提高到每人每年480元。全市发放社会保障卡1160万张,持卡公共服务项目开通率达100%,网上服务提供率达80%。

  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75元。年末全市1.6万户、共计2.5万人享受低保,全年发放低保金2.23亿元。全年新增日间照料中心115个、助浴点22个。年末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24个,养老机构床位总数67323张。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4430套,基本建成27719套,新增租赁补贴发放837户。全年新增缴存公积金职工81.1万人,年末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数达288.9万人,全年职工提取公积金282.3亿元。

 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。全年各类食品每千人抽检率6.92批次,动态合格率为98.3%。食品一般程序立案1838件,“三品一械”一般程序立案517件。在全省率先实现基层食药监警务室全覆盖。张家港、昆山成为全省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城市。

  十三、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

 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56.61亿元。沪通铁路建设进展顺利,苏州段全年完成投资39.4亿元。通苏嘉、沪苏湖、太仓港港口支线等铁路前期工作稳步推进。沪宁高速公路昆山高新区互通、西环快速路南延主线高架桥段和吴淞江大桥建成通车。轨道交通4号线及支线开通运营。完成桑田岛、城北路、澄阳路、太湖新城启动区和太湖新城二期5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建设,总里程34.486千米。

 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503.5亿千瓦时,比上年增长8.7%。其中工业用电量1202亿千瓦时,增长7.7%;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24.5亿千瓦时,增长15%。市区(不含吴江,下同)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8.75亿立方米。全市拥有区域供水厂22座,总供水能力717.5万吨/日,其中市区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255万吨/日。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79万吨/日,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.2%,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%。实施城、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各100个。

  年末城市轨道交通(含有轨电车)运营线路总长138.4公里,全年运营总里程1403.6万列公里,线网客流总量24841.3万人次。市区新增和优化调整公交线路55条,年末市区公交线路总数达376条,全年营运里程2.97亿公里,总客运量5.3亿人次。掌上公交APP系统信息逐步完善,实现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。年末市区营运出租汽车4803辆。

  十四、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

  生态保护得到加强。全市环保投入661亿元,比上年增长3.1%。全市生态红线保护面积3266平方公里。生态文明建设“十大工程”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08亿元。苏州获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。市区空气质量达标率为71.5%,比上年上升2.5个百分点。市区PM2.5年均浓度比上年下降6.5%。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。市区新增绿地面积400万平方米,年末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.25%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带日益完善。全年完成森林抚育5.17万亩,年末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29.8%,自然湿地保护率58%。

 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。劝退、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建设项目75个、涉及投资额8.3亿元。推进环境质量改善。完成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治理项目956项。扎实推进“减煤”“提标”“降尘”“禁燃”等措施落实,降低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。全年新增三星级以上“能效之星”企业32家,累计达436家。

  2017年,苏州经济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更加匹配,创新驱动下增长动力更加多元,集约增长的发展形态更加突出,各项社会事业稳定协调,运行机制更加科学。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薄弱环节: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仍需加快,公共服务供给还显不足,生态环境建设仍需持续发力,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依然存在。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是改革开放40周年,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施“十三五”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。全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,主动对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,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,以创新发展增强发展动力,以协调发展解决发展矛盾,以绿色发展优化生态环境,以开放发展拓展发展空间,以共享发展维护发展公正,争做“强富美高”新江苏建设先行军、排头兵。

相关文件: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