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17-03-09 10:41 作者: 来源:苏州地方志 访问量:
苏州是水乡泽国,除了利用舟船作为交通工具之外,就是凭借众多的桥梁,形成贯通陆路的交通网络,从考古资料所揭示的史实来看,早在六七千年前,今吴江梅堰龙南一带已有沿河的原始村落,依河而建的村舍之间是一条小河,河道中有一批排列整齐的竖插木桩,上面搁上木板就形成了一座简易的木桥,这便是我们苏州已知的最早的桥梁。
古城苏州自公元前514年吴国建立都城以来,经过千百年的人工开挖和整治,至唐宋时期,苏州城内水道体系已相当完备。据宋《平江图》测算,当时城内河道约
在苏州游览几乎举目见桥,最多时,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25 座桥之多,宋《平江图》上有桥314座,明末《吴中水利全书·苏州府水道总图》所示300座,清末《苏城全图》标绘桥梁311座。《苏州市志》统计,1985年苏州市区共有桥梁361座,还不包括园林里的桥梁。“姑苏城外寒山寺”侧的枫桥,风格奇特的宝带桥,巍峨壮丽的觅渡桥,盘门三景之一的吴门桥,拙政园内的小飞虹,网师园内的袖珍小桥引静桥,还有山塘街上的青山、绿水桥,石湖的行春桥,不论是单孔、三孔,还是九孔乃至五十三孔,或大或小,每一座桥都有一段建桥佳话,印证着社会发展的一段历史。
古代桥梁在唐代以前都以木梁木栏为主,即诗人所称的“红栏”,到宋代,逐渐以石取代木。苏州各市(县)区以及下属的乡镇也分布着大量的古桥,据调查统计,现有各类古桥近200座,被称为“桥乡”的甪直,至今保存风格各异的明清古桥就有40余座。
如今除了石头以外,又有了水泥混凝土质的桥,1970年新建的红旗桥(今名姑胥桥)是苏州第一座大跨度现代桥梁。为了方便行车,许多主干道的桥梁形式也由石级拱桥改建成水泥平桥。自从沪宁铁路横贯山塘街,造了立交桥以后,立交桥也成了苏州桥梁的新宠,在干将路改造中,古城中心的乐桥也改成了下沉式立交,改变了苏州古城内地面交通,没有机动车立体交通的历史。
1994年10月建成通车的太湖大桥,全长
进入新世纪,苏州的桥梁建设突飞猛进: